北京皮肤病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6172010.html

脑出血(IntracebralHemorrhage,ICH)是指源于脑实质内或脑室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出血,其中含自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ICH占所有卒中的10%~15%。为卒中常见的第二大发病形式,其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居所有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ICH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作的神经功能异常和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呕吐和意识水平下降。颅脑CT扫描为首选的检查,临床医师根据影像检查直接给出临床诊断,编码员需要对临床诊断和影像诊断予以区别。

注:脑出血是以部位作为分类轴心,出血部位是准确表达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编码的前提。01脑出血的临床分型

脑出血的临床分型对ICD-10编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因诊断方法敏感度提高、流行特点变化和新危险因素的发现而提出以病因进行分型,是目前临床上比较认可的脑出血分型。分为:

⑴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直接引起的脑出血,占整个ICH的78%~88%,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脑血管病(CerebralAmyloidAngiopathy,CAA)作用下发生病理改变的小血管或小动脉自发破裂造成的。

⑵继发性脑出血:指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内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20%。常见的病因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凝血异常等有关。⑶其他病因分型。

02脑出血的ICD分类原则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中脑出血主要以发病部位作为分类轴心,分类于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使用亚目I60.0-I60.9、I61.0-I61.9,对脑出血的具体部位进行描述。编码时要注意排除损伤引起的脑出血,应分类于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

03不同类型脑出血编码分析

3.1疾病诊断名称与疾病编码名称不一致的情况

3.1.1壳核出血

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编码时不知道具体分类于哪个亚目,通过查找神经解剖相关知识得知壳核位于基底节,而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属大脑半球深部结构。由此分析得出壳核出血应分类于I61.0。

3.1.2丘脑出血

在我国,丘脑出血患者占全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13%。对该疾病进行编码时,通过了解神经解剖知识得知大脑由端脑和间脑组成,间脑位于两大脑半球之间,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等几个部分,背侧丘脑又称丘脑,属大脑半球深部结构。由此分析得出丘脑出血的疾病编码为I61.0。

3.1.3内囊出血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内囊出血可引发失语、出血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等不良症状,同时影响日常生活功能,属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从解剖部位分析得出内囊出血的编码应分类于I61.0。

3.1.4脑干出血

脑干包含了绝大多数的脑神经核团,视觉、听觉反射中枢,呼吸、循环等重要的生命中枢等,发病后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最为凶险。脑干由脑桥、延髓、中脑组成,脑干出血以脑桥出血在临床比较常见,延髓和中脑出血很少见。编码时应注意这三个部位的出血都归类于.3。

3.1.5胼胝体出血

胼胝体出血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横行神经纤维束,属于大脑的髓质,属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分析得出编码为I61.0。以上是几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ICH,由于疾病诊断和疾病编码不一致,而ICH在ICD-10中以发病部位作为分类轴心,需要编码员积极查找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了解具体的出血部位,善于总结,归类,才能做到正确编码。

3.2高血压脑出血

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所致的脑出血。临床医师往往直接诊断“高血压某某处脑出血”,编码员在编码时要注意,在脑血管病的类目下注释,包括:提及高血压即在I10和I15中的情况,需要时,使用附加编码表明存在的高血压。这时需要用两个编码来表达:I60或I61来描述脑出血、I10或I15则作为附加编码来表明存在的高血压。

3.3脑室出血

原发的脑室出血可以直接查找,编码为I61.5。当临床医师给出的诊断为“脑血肿破入脑室”,编码员需要仔细阅读病案及相关的医学知识,得知在临床分型属于继发性脑室出血,多数由壳核、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小脑、脑桥出血也可破入第四脑室。血肿破入脑室后减轻血肿对发病部位脑组织的压力,但却导致可能引起的脑室梗阻,中枢神经系统脑脊液循环障碍[1]。两种疾病状态在临床诊断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继发性脑室出血在编码的时候需要用两个疾病编码来描述:

(1)血肿破入脑室的编码,疾病编码为I61.5脑内出血,脑室内。

(2)出血的部位,编码为I60或I61类目下具体的亚目。

3.4多处局灶性脑内出血

多发性脑出血是指脑内同时或几乎同时发生2个或多个以上部位的血管破裂,其发病的原因以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动静脉畸形较多见。脑出血是临床急症,而多发性脑出血危险程度进一步加重,在疾病编码上描述一个部位的脑出血不足以体现这类疾病的特异性,因此,临床上疾病诊断为多发性脑出血,且在脑内出血两个病灶以上,部位局限性,编码应为I61.6。

3.5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noidHemorrhage,SAH)。SAH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之分[7]。编码时需要区别有创伤性的编码于S06和非创伤性(自发性)编码于的I60。脑血管介入治疗进展很快,它可以确诊大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临床诊断上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脑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未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合并编码为I60,后者需要有两个编码来表达:I67.1来描述未破裂的脑动脉瘤,I60来描述蛛网膜下腔出血。

3.6脑动脉瘤所致的脑出血

脑血管意外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居第三位。编码时首先要确定动脉瘤是否破裂,未破裂的动脉瘤编码时需区分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先天性的脑动脉瘤的编码在Q28.1~Q28.3,后天性脑动脉瘤编码在I67.1。破裂的动脉瘤所致的脑出血,则不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者编码都分类于I60,其亚目可以描述到具体的脑动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占20%~40%,脑室出血占13%~28%,硬脑膜下出血占2%~5%。在ICD-10中,I60编码只是描述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部位在脑室或硬脑膜下则需要给予补充编码,完整描述疾病诊断。

3.7脑动静脉畸形所致的脑出血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是一团发育异常的病理血管,可以发生在大脑、小脑和脑干的任何部位。在ICD-10中查找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未破裂的AVM编码为Q28.1~Q28.3。破裂的AVM直接归类于I60蛛网膜下腔出血类目下的.8亚目中。但近年相关文献和研究对AVM常见的出血部位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也常见于脑实质内出血和脑室内出血。AVM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编码为I60.8,对AVM破裂所致的脑实质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则没有描述,从疾病相关诊断分类(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付费、临床科研、资料检索等角度出发,在.8编码后对脑实质内出血和脑室内出血予以补充编码,让编码对临床疾病的描述更确切更完整。

3.8脑肿瘤出血

任何脑肿瘤都可以引起出血,但出血一般与恶性肿瘤关系较大,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脑膜下出血,属于自发性脑出血。良性肿瘤好发ICH常见脑膜瘤,可见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及邻近的脑实质血肿。主要编码为恶性或良性的脑肿瘤,附加编码为其形态学码,脑出血临床表现作为补充编码。

05总结

1.临床分型常见的有原发性ICH和继发性ICH,原发性ICH没有病因,编码是只需要具体到解剖的部位,单一编码就可以描述。继发性ICH有病因,编码时要注意,病因和ICH可以合并编码时,只需一个编码描述。

2.病因和ICH没有合并编码时,多编码才能完整描述。编码员因为对神经系统解剖知识不了解,不能将ICH分类到正确的亚目中,而是错误的分类到I60和I61的“其他”或“未特指”残余类目中。

文章来源:病案ICD编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DRGs、DIP系列丛书热售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idq.com/zcmbyy/975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