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转移瘤

概述

继发性脑肿瘤(转移),起源于:

CNS外肿瘤播散到CNS(通常是血行播散)

原发的CNS肿瘤由一个部位播散到另一个部位(通常是位置上的延伸,如沿白质纤维束漫延)

影像

灰白质交界区的圆形强化病变(动脉交界区)

转移灶:大多数边界清晰和离散的浸润性的、球形的线样的

50%为孤立病灶;20%有2个转移灶;30%患者有3个或更多病灶

MR信号特征因以下情况而变化:细胞密度、核浆比率,出血的存在或缺失

DWI常无弥散受限,除非致密细胞的转移瘤可存在弥散受限

主要鉴别诊断

脓肿(孤立的或多发的)

多形性恶性胶质瘤

脑梗死(多发性栓塞)

脱髓鞘疾病(如,“肿瘤样”MS)

病理

转移瘤至少占全部脑肿瘤的50%

在10%病例中,脑部是唯一转移部位

临床要点

典型表现是部位和数量的进行性增多

全脑放疗的中位存活期3~6个月

(左)轴位图像显示脑实质转移瘤伴周边水肿。灰白质交界区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多数转移瘤呈圆形。

(右)一个典型的转移瘤的脑部尸检轴位切面特写图片,病变位于转移瘤的典型部位→灰白质交界区。注意病变呈圆形、中心坏死、相对缺少水肿。同时存在软脑膜转移播散。

(左)一位肾细胞癌患者伴脑部多发出血性转移瘤,轴位T1WI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圆形病变,伴明显短T1信号。

(右)一位乳癌患者,轴位CECT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强化病灶。病变从很小→较大不等。大病变有中度的瘤周水肿。

(左)一位结肠癌患者,轴位T2WI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转移瘤,病变相对脑组织主要为等信号,周边环绕强弱不等的水肿。

(右)同一患者,轴位T1WIC+MR显示灰白质交界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明显强化灶。

(左)中年患者,临床表现为难以解释的智能下降,神经科查体正常。轴位T2WIMR显示多灶性白质高信号。转移瘤与小血管病所致的多灶性白质高信号难以鉴别,后者是最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右)同一患者,轴位T1WIC+MR显示数个白质小结节样异常强化灶。其他成像(未提供)显示数个室管膜下的强化病灶。进一步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左)7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轴位T1WIC+FSMR显示多发斑点状病灶伴环形强化。

(右)同一患者,DWI显示多发弥散受限病灶,ADC值降低(未提供图像)。

各种其他颅内转移瘤

概述

脑转移瘤,发生部位不在颅骨、脑膜或脑实质

影像

一般特点

95%脑转移瘤是脑实质转移

只有1%~2%发生在脑室、垂体等

通常在血运丰富的部位

脑室外转移瘤比脑实质转移瘤(常呈圆形)更弥散、更具浸润性

部位

脉络丛±脑室室管膜

垂体腺漏斗部

眼(脉络膜)

脑神经

松果体

既往存在肿瘤的部位(“碰撞性瘤”)

最佳影像检查=MR(包括T1WIC+FS),转移瘤几乎总是存在增强效应

主要鉴别诊断

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脉络丛、脑室:脑膜瘤

垂体腺、漏斗柄:垂体腺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淋巴瘤

脑神经:NF2、淋巴瘤

眼(眼球):黑素瘤、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脉络膜血管瘤

诊断要点

为查找可能的转移瘤而行脑部成像时,要查看脑实质外的“隐秘部位”

(左)各种非脑实质性CNS转移瘤的典型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脉络丛和脑室,垂体、漏斗柄,眼部(视网膜的脉络膜)。

(右)一位患乳腺癌的老年女性,冠状位T1WIC+MR显示漏斗柄增厚伴强化。这是该患者被确认的唯一的颅内转移灶。

(左)轴位T1WIC+FSMR显示一个脉络丛的转移瘤。注意室管膜的异常强化。这是该肾细胞癌患者被确认的唯一的颅内转移灶。

(右)一位已确诊为全身性淋巴瘤和多发脑神经病的患者,轴位T1WIC+FSMR显示三叉神经增粗伴强化。其他成像(未提供影像)显示数个其他神经受累。

↓内容节选自图书:

《脑部影像诊断学》主译:吴文平等

感谢大家对熊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idq.com/zcmbyy/976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