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导读

临床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会引起全身各种严重并发症,尽管目前对这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取得进展,但其仍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在动脉瘤术后早期存活的病人中,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cerebralischemia,DCI)是导致病人残障和死亡的原因之一,而神经炎症是引起DCI的一个重要因素。

02脑血管痉挛和DCI

脑血管痉挛是导致DCI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治疗SAH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在SAH后2周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达70%,但DCI发生率仅为30%,少数病人可在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发展成DCI,或在不受脑血管痉挛影响的脑血管区域发生脑梗死。

在多个以脑血管痉挛为靶点的药物随机对照试验中,尼莫地平是其中惟一可改善病人预后的药物,尽管其不会引起明显的脑血管扩张。其他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药物虽具有显著减低血管痉挛的作用,但对病人预后无明显影响。因此,除病人脑血管痉挛外,还急需找到并针对引起DCI的其他因素,用以改善病人预后状况。

03神经炎症机制

神经炎症可能在SAH后DCI中发挥重要作用。SAH后蛛网膜下腔中沉积的红细胞降解,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即高铁血红蛋白、血红素和氯高铁血红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活化,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使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蛛网膜下腔中大量聚集并清除位于血管外的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从而促进神经元修复。

但随着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流动性改变,许多炎症细胞滞留于蛛网膜下腔,其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生脱颗粒,释放出大量炎性和血管活性因子。此外,这些炎症和血管活性因子不仅局限于蛛网膜下腔,还会遍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蛛网膜炎和脑血管收缩,甚至脑梗死。

2.1小胶质细胞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外渗的红细胞产物,产生反应的首批细胞之一是小胶质细胞。随着小胶质细胞活化,其形态会发生改变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在SAH动物模型的整个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这与长期功能障碍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可通过血红素加氧酶-1增加蛛网膜下腔中血液清除率,进而减少神经元细胞死亡,降低血管痉挛和认知障碍发生。因此,SAH早期的潜在治疗策略可能是找到小胶质细胞促炎作用的相关通路,并找到可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的小分子或药物,从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亦可寻求促进这些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活化,从而赋予神经保护作用。

2.2细胞因子和分泌蛋白

在人类和动物模型中,SAH后脑脊液和血清中的几种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均表达增加。使用白介素受体拮抗剂可精准靶向IL-1和下游的IL-6,降低IL-6、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水平。

2.3外周免疫细胞

SAH后最早渗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免疫细胞为嗜中性粒细胞,其在出血后24~48h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使用抗大鼠中性粒细胞血清,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可减少白细胞黏附于脉管系统并改善预后,这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实验性SAH后不良事件中起主要作用。在SAH病人中,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量已被证明是其他迟发性并发症(包括血管痉挛)的独立预测因子。中性粒细胞浸润蛛网膜下腔和中枢神经系统实质的程度,有助于确定急性炎症反应的程度,继而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神经系统预后。因此,在与SAH相关的颅脑损伤中,固有免疫细胞和浸润免疫细胞的作用仍是研究关键领域。

04SAH的抗炎药物治疗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尝试使用抗炎药物减轻神经炎症,以此作为干预SAH病人并发症的“新靶点”。

3.1抗血小板药

SAH后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与病人早期颅脑损伤严重程度、DCI以及神经功能缺失有关。多项关于抗血小板药物与SAH预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无论是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口服或栓剂),还是与其他抗凝药物联合应用,对SAH预后均无影响。

3.2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

NSAID可通过抑制COX达到抗炎作用,但在SAH中,一些NSAID可能会通过一些其他机制来抑制神经炎症,例如:布洛芬可减少内皮细胞上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减少SAH后炎症反应。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研究发现:NSAID可降低病人病死率和减少住院时间,但对脑血管痉挛和DCI无明显影响。因此,目前在SAH治疗过程中不推荐使用NSAID。

3.3其他类型抗炎药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于降低血脂的药物,最近研究发现其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前已有多项关于辛伐他汀和SAH预后的临床随机试验,但就目前用药方案来看,辛伐他汀对SAH后DCI、脑梗死以及病死率无明显影响。白蛋白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特性,可通过降低白细胞迁移和黏附,起到抗炎作用。一项多中心临床Ⅰ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SAH病人对连续7d使用白蛋白[1.25g/(kg·d)]耐受良好,且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其将在不久后进行Ⅲ期临床对照试验。

05结论与展望

人们对于神经炎症在SAH后早期颅脑损伤和DCI病理生理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kidq.com/zcmbyf/975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